2017年温州市生产总值(GDP)5453.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149.2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3159.9亿元,增长9.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30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8784美元),增长7.9%。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6∶39.4∶58.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24.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70.4万人。从性别看,男性人口427.1万人,女性人口397.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8%和48.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21.5万人,比上年增加4万人;城镇化率为69.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4%。其中:居住、医疗保健、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与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食品烟酒类同比分别上涨6.6%、2.4%、1.8%、1.5%、1.3%、0.8%、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同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2%。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78.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5.4亿元,同口径增长7.2%。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98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3%。
全年新设市场主体14.5万户,其中新设企业3.67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10.8万户。年末在册市场主体90.2万户,其中企业22.3万户。
全市设乡26个,镇93个,街道66个。城市社区235个,居委会152个,建制村5405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355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838个、基金会52个。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7.8万亩,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量78.6万吨,增长3.6%;粮食亩产419千克,增长2.8%。在经济作物中,蔬菜播种面积98.0万亩,增长4.9%;油菜籽12.9万亩,增长0.2%;中草药材12.5万亩,增长15.7%;果用瓜17.2万亩,增长7.4%;花卉苗木5.0万亩,增长15.5%。
全年肉类总产量11.5万吨,比上年下降3.5%。其中,猪肉产量7.6万吨,下降6.9%;牛肉产量0.5万吨,增长15.2%;禽肉产量2.8万吨,增长3.1%;兔肉产量0.2万吨,下降6.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5.4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海洋捕捞49.1万吨,下降4.7%;淡水捕捞0.5万吨,增长11.3%;海水养殖13.9万吨,增长29.5%;淡水养殖2.0万吨,增长15.4%。
全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6.5万亩;建设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4个特色农业强镇,1个省级田园综合体;拥有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33家、示范农民合作社323家、农业龙头企业265家;实现土地流转率63.23%,累计流转面积126.08万亩;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3.26亿元,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106个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1575个。全市在建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1个、保护利用一般村44个,农家乐特色村52个、示范点(各类农庄、山庄、渔庄)350个,创建美丽乡村标杆乡镇10个、特色精品村102个。全年异地搬迁1.7万人(不包括地质灾害避让点搬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人数为2.12万人。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44.0亿元,比上年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0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87.1亿元,增长7.9%,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04.1和682.9亿元,增长6.7%和8.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946.8亿元,增长12.0%,其中出货值701.3亿元,增长6.0%。全年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达995家。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0.7%、9.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1.4%、45.4%、12.7%。信息经济核心产业、高端装备、环保、健康、时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5%、10.2%、14.2%、5.2%、6.1%。新产品产值率为28.5%,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4.9%、20.5%和29.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5.2万元/人,比上年增长9.8%。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05.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4%。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76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38.9亿元,增长19.8%;实现利润总额42.1亿元,增长35.1%;税金总额51.4亿元,增长16.7%。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1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国有投资1613.4亿元,增长12.5%;民间投资2545.9亿元,增长11.7%。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3.7亿元,比上年下降15%;第二产业投资965.3亿元,增长7.2%,其中工业投资963.8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投资3139.5亿元,增长14.2%。
在重点领域投资中,重大基础设施投资5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重大产业项目投资1269.1亿元,增长25.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32.7亿元,增长33.9%;生态环保投资33.4亿元,增长15.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房屋施工面积4720.6万平方米,下降0.1%,竣工面积680.8万平方米,下降11.7%;商品房销售面积1070.3万平方米,增长38.3%。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从城乡消费情况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24.0亿元,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0.4亿元,增长11.6%。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93.9亿元,增长9.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30.4亿元,增长15.2%。全市网络零售额1568.5亿元,增长28.0%;居民网络消费额906.6亿元,增长26.4%。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7.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6.2%;日用品类增长11.4%;中西药品类增长23.1%;通信器材类增长26.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8.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3.5%;家具类增长27.7%;汽车类增长6.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4.0%。
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3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0%;实现旅游总收入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0237万人次,实现收入110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20.0%;接待海外游客139万人次,实现海外创汇6.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14.5%。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3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进口169.2亿元,增长27.3%;出口1157.9亿元,增长9.2%。民营企业出口1039.8亿元,增长9.7%,占全市货物出口总额的89.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从“一带一路”沿线%。全市累计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5万家,比上年末增长11.7%,其中年度自营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353家,比上年末增加4家,出口超5000万美元企业30家。服务贸易加快发展。2017年,全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79.5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112.1亿元,增长23.3%。
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6个,比上年增加5个;合同外资21.5亿美元,增长292.5%;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58亿美元,增长47.2%。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布局的沿线建成俄罗斯、越南、乌兹别克斯坦3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塞尔维亚1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2017年温州市境外投资总额6.89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5个,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亿美元,占全部境外投资比重达79.2%。
年末公路总里程1473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297千米,一级公路534千米,二、三级公路1911千米。客运班车通村率100%,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3610辆,年载客量3.93亿人次。
年末机动车保有量233.4万辆,比上年末增加28.6万辆,其中载客汽车181.9万辆,载货汽车16.3万辆。私人汽车183.2万辆,增加19.3万辆。全年公路和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396.3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5.2%;旅客周转量102.8亿人千米,下降9.4%。铁路客运量2457.2万人次,增长12.9%,货运量467.8万吨,下降6.8%。航空旅客吞吐量928.6万人次,增长13.4%,货邮吞吐量7.6万吨,下降2.9%。港口货物吞吐量8926万吨,增长6.2%。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14.2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60.8亿元,增长61.3%。年末固定电线万户,移动电线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65.2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983.7万户。
全市邮政业务总量(含快递)1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全年函件2400.4万件,包裹12.7万件,汇兑18万笔,订销报纸13941万份,订销杂志523.3万份。全市快递业务量7.23亿件,居全国城市第11位,增长23.3%。
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824.4万千瓦,增长8.0%。全年用电量399.1亿千瓦时,增长5.5%。其中工业用电量240亿千瓦时,增长5.8%;建筑业用电量8.7亿千瓦时,增长0.6%;服务业用电量57亿千瓦时,增长10.2%;居民生活用电量91.8亿千瓦时,增长2.3%。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2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6%,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0875亿元,增长6.5%。年末住户人民币存款余额5618亿元,增长9.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658亿元,增长7.3%,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8604亿元,增长7.4%。
全年全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家,累计达23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7家,累计挂牌和报股转达81家;新增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企业43家,累计达1020家;新增股份制改造企业213家,累计达1034家。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2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60.6亿元,增长26.0%;财产险保费收入81.3亿元,增长6.7%。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4.1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人身险赔付21.2亿元,增长8.2%;财产险赔款42.9亿元,下降2.3%。
年末全市共有小学564所,招生10.6万人,在校生62.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3平方米。共有初中347所,招生9.3万人,在校生26.1万人,初中入学率为99.95%。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7.9平方米。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7所,招生2.8万人,在校生7.6万人;普通高中102所,招生3.9万人,在校生11.91万人,毕业生4.1万人。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1所(其中本科独立学院2所),在校生8.87万人。义务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5.7万人,比上年增长1.4%。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0.44万人。全市共有幼儿园1435所,在园幼儿32.1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1家;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5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个;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孵化器)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0个(其中星创天地5个),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6个、省级众创空间39个(其中星创天地5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1家、培育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85家(其中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11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631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9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959家,新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92家,累计4414家。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4.6万件和2.9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758件,增长12.0%。全年评出温州市技术发明奖8项,温州市科技进步奖79项。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站185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47个,公共图书馆13个,电影放映单位78个,城市书房48家,百姓书屋22家,文化驿站40家。公共图书馆藏书11202千册,比上年增加1078千册。全年院线万人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5.14万场次,观众700.1万人次。年末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913个。全市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6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96%。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579家,其中医院142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9家,村卫生室2360家,各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090家。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9947张,增长11.9%;卫生技术人员63306人,增长6.9%;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6384人,注册护士25938人,分别增长5.6%和10%。医院年诊疗3455.3万人次,增长6.4%。孕产妇死亡率6.57/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76‰,婴儿死亡率1.95‰。
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36个,独立设置的业余体校9所,各类公共体育场所18405个。全年温州市运动员在全国以上比赛获得奖牌134枚,其中世界冠军6枚、亚洲冠军3枚、全国冠军36枚。全年新增省级体育强镇5个,累计135个;省级体育强县11个。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9.6亿元。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85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增长6.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1866元和25154元,增长8.5%和9.4%,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6.0%和6.8%。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627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3663元和18169元,增长8.7%和9.3%,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6.2%和6.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8%和37.3%。年末全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4.0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5.4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56.1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32.8辆。
全年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2.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7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1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50.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12.4万人。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为2515元;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月标准135元。
年末全市在册低保对象16.75万人,其中城镇1.45万人,农村15.3万人,低保资金支出8.32亿元。新增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数0.66万张,新建成社区(含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28个。全市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62030对、离婚登记18143对;办理收养登记292件、解除收养登记3件。
全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604.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89.1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0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138.5立方米。全市完成营造林面积7028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76公顷;森林抚育面积13733公顷。
全市已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2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147个。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的有73天,Ⅱ级标准的有256天,全年温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1%,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平均为38微克/立方米。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76个,水质在Ⅰ至Ⅲ类的站位42个;劣Ⅴ类水质断面为1个,比上年减少14个。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54.8分贝;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7.5分贝。
全市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1%。
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313起、死亡270人,同比分别下降31.4%和29.7%球速娱乐,无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道路运输共发生事故197起、死亡164人,同比分别下降39.6%和37.2%。
说明: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 产业划分规定》。
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体有印度、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伊朗、泰国、土耳其、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波兰、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等64个国家。
2017年,温州经济金融运行总体稳中向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规模以上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继续向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运行效率有所提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上升较快,信贷投入继续回暖,不良贷款持续双降,银行效益好转,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但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业投资相对乏力球速娱乐,存贷款增速与省内其他地方相比位次后移,信贷投放结构不尽合理等。2018年,全市金融系统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障投入总量,合理支持“大建大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继续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2017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5453.2亿元,比上年增长8.4%,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外贸形势好转,企业盈利水平回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投资总体保持稳中趋缓,增速有所回落。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78.5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低于上年1.1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2545.9亿元,同比增长11.7%,占投资比重60.9%。从投资结构上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较大,同比增长18.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平稳,同比增长13.5%;工业投资增速回落,增长7.0%,三项指标比上年分别下降3.4、4.2和1.2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总体稳定,网络消费保持强劲。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4.3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与全省持平。全市汽车类零售额452.9亿元,增长6.3%,增幅比上年有所回落。但新兴网络消费快速增长,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568.5亿元,同比增长28%,规模居全省第三位。
外贸实现较快回升,出口结构逐步优化。201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327.1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进口169.2亿元,同比增长27.3%;出口贸易1157.9亿元,同比增长9.2%。贸易顺差988.7亿元,同比扩大6.6%。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增长拉动明显,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列前五位的机电产品、机械设备成为出口增长主力,增速分别达到13.2%和21%。得益于科研投入的增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0.7亿元,同比增长15.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势良好,新动能作用逐步显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4946.8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7.1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与上年持平。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产品增加值增长31.7%,全省第一,发展趋势向好。全市领军龙头企业实现增加值235.3亿元,同比增长10.2%;高成长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1.8亿元,同比增长12.9%,高于平均水平。全市新增小微园供地3833亩,新竣工386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926家,均为全省第一。
服务业维持高位增长,经济拉动作用明显。201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160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9.7%,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高达63%。三产占GDP的比重为5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9%,批发业增加值增长9.9%,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8.8%,三大行业拉动服务业持续稳健增长。
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去化周期持续下降。2017年,全市商品住房销售面积65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其中,市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20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9%。全市二手住宅交易面积654.6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7.3%;其中市区260万平方米,同比上升27.5%。年末,全市累计待售商品住房面积397.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7%,去化周期为7.28个月;其中市区累计待售面积5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4%,去化周期仅为3.3个月。“大拆大整”影响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和房价预期,全年共完成整村签约85个,拆除8.6万户,数量超过前三年的总和,使温州市房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由于全市去化周期仍处于低位,未来房价调控面临一定压力。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支出增长较快。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78.3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年回升1.1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5.3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支出761.6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利润有所回升,成本压力持续扩大。1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242.6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年上升2.7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屡创新高,1月—12月全市工业原材料价格同比上升6.2%,而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2%,剪刀差达4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1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8.3%。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物价水平有所上升。2017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9.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年同期扩大1个百分点。
2017年,温州市金融运行平稳向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贷款投放平稳回升,存款增幅有所回落,不良风险趋于下降,银行效益明显好转,较好地促进了温州市经济平稳发展。
2017年,全市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096.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02.2亿元,增长58%。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93.4亿元,同比多增107.9亿元,增势良好。股票融资173.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倍。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127.2亿元,比上年同期为负增长260.6亿元。委托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分别为70.2亿元和84.2亿元,同比下降明显,仅为去年同期的44%和33%。另外,保险公司赔付64亿元,公司融资下降9.3亿元,与上年相比两项增量保持基本平稳。总体而言,2017年来温州市新增社会融资规模总量较大,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贷款投放增速有所加快,主要是住户贷款发放较多,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有所下降
年末,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8657.6亿元,同比增长7.3%,比年初增加585.8亿元,同比多增151.8亿元,增速比2016年高出1.4个百分点。考虑还原不良贷款处置和政府债务置换因素,2017年温州市信贷实际增量为852亿元,按可比口径与2016年相近。从近五年增长态势看,温州市信贷投放从2014年的低谷,呈现平稳回升态势,在总量上已经接近2012年的水平。
从信贷支持对象看,住户贷款和国有单位贷款投入成为主要增长点,一般企业贷款下降。一是个人贷款大幅多增。年末,全市住户贷款余额4835.6亿元,比年初增加673亿元,同比多增288.球速体育welcome7亿元,居民加杠杆速度依然较快。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062亿元,比年初增加311.3亿元,同比略增24.7亿元;主要是用于购房较多,年末全市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302.5亿元。信用卡及账户透支余额370.3亿元,比年初增加111.2亿元,同比多增112.8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2403.1亿元,比年初增加250.4亿元,同比大幅多增151亿元。二是政府平台融资上升较快。年末,温州市“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等政府类国有平台贷款余额1283亿元,比年初增加327亿元,同比多增118亿元,信贷投入规模较大。三是一般企业贷款净下降。年末,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539亿元,同比下降414亿元,其中,企业正常贷款同比下降130亿元,票据贴现同比下降284亿元。由于金融市场波动、监管力度加强,2017年温州市票据融资业务收缩十分明显,转贴现由2016年累计净转入360亿元,变为累计净转出445.4亿元,成为拖累企业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总体上看,主要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与银行信贷控制、慎贷因素共振,导致企业信贷支持相对不足,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有所背离。
从行业类别来看,制造业企业贷款持续下降,民生及商贸类行业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年末,全市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1467.1亿元,比年初减少136.3亿元,延续2013年以来的下降趋势,但降幅有所收窄(上年为下降243.2亿元)。从广义口径分析,考虑个人经营性贷款(2017年增加250.4亿元)和不良处置贷款(2017年处置245.6亿元)的实际用途和占比构成(其中主要是制造业企业贷款),2017年温州市制造业贷款实为略有增长。年末,全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热燃水生产和供应业四个行业企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70.4亿元、92.7亿元、49.2亿元和32.2亿元,成为企业贷款投放较为集中的四个行业。
从信贷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化趋势进一步加剧。2017年末,温州市短期贷款余额4253.9亿元,比年初下降146.5亿元;而中长期贷款余额4261亿元,比年初大幅增加102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首次超过了短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为49.2%,比上年同期增加9.1个百分点。2017年,温州市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原因主要有两球速体育welcome个因素:一是个人经营性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30.5亿元,同比多增196.5亿元;二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98.9亿元,同比大幅多增292.1亿元。
总体上看,温州市信贷结构不合理因素仍然没有改变,主要表现在个人贷款增加较多,而企业贷款增长缓慢,特别是制造业贷款连续多年出现净下降。因此,温州市信贷增长结构不够均衡,特别是过多的个人贷款挤占了信贷资源,一定程度影响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
(三)存款增势明显放缓,主要是非金融企业存款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少增
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11218.2亿元,比年初增加592.7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455.3亿元。同比增长5.6%,低于上年增速(10.9%)5.3个百分点,增速出现明显回落。
从增长结构看,经济主体存款增长总体保持相对平稳。年末,全市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以及广义政府存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加445.6亿元、162.3亿元和155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少增173.9亿元、48亿元和多增17.3亿元。但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明显下降。年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比年初大幅下降136.8亿元,同比少增221.9亿元,成为拖累全市存款增长的重要因素。另外,全市企业定期存款余额比年初下降30.8亿元,同比少增45.9亿元。
(四)不良贷款继续“双降”,银行效益明显好转,主要得益于不良处置力度较大
年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167亿元,不良率1.92%,分别比年初下降50亿元和0.77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双降”态势。全年新发生不良贷款195亿元,比上年少发生103亿元。全市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6.6亿元,压力有所缓解。关注类贷款也实现“双降”,年末余额288亿元,占比为3.33%,分别比上年下降76亿元和1.1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潜在风险压力趋于好转。
但从另一方面看,2017年全年温州市不良贷款处置总量仍然较大,而且处置数远大于新发生的不良数(处置多50.6亿元)。可见,温州市不良率下降主要得益于不良贷款处置,并非风险企业经营的根本好转。由于处置政策红利逐渐消退、力度逐步放缓等因素影响,未来温州市不良贷款下降趋势存在不确定因素,金融风险化解压力仍然较大。
2017年,温州市银行账面实现利润总额151亿元,比上年增加33亿元,增长28%,经营效益进一步好转(2015年、2016年全市银行业利润总额分别为46亿元、118亿元),表明温州市银行业经营逐步走上正轨。温州市银行效益回升由多方面原因促成:一是资产减值损失下降。全年全市银行资产减值损失比2016年下降34.2亿元,占利润总额增量的99.2%。二是银行机构投资收益增长较快。全年温州市银行实现投资收益30.4亿元,比2016年增加11亿元,同比增长45.8%,助推效益回升。在信贷投放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传统的存贷息差收入仍面临趋势性下降,全年银行利息净收入276亿元,同比下降4.8%。
2017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4家,1家过会待发,上市及报会累计30家;报证监局辅导备案9家,与中介机构签约6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15家,累计挂牌报会81家。新增直接融资241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证券交易额23677.4亿元,同比下降18.1%;占全国总交易额2.12%,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新开户数16.86万户,同比下降34.6%。资金净流入122.5亿元,同比增长31.9%。年末托管市值1724.3亿元,同比增加145亿元。期货交易额16697.8亿元,同比下降25.4%。
2017年,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18.8%。从保费收入结构上看,人身险保费收入160.6亿元,同比增长26.1%。财产险保费收入81.4亿元,同比增长6.8%。全市保险业发生赔付支出64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人身险赔付21.2亿元,同比增长8.2%;财产险赔付42.8亿元,同比下降2.6%。
2017年,全市跨境收入、支出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全年跨境收支总量259亿美元,同比下降12.7%。其中,收入208亿美元,同比下降6.1%;支出514亿美元,同比下降32%。收支顺差157亿美元,同比扩大7.2%。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持续回落,2017年全市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165.6亿元,同比下降47.3%,占同期国际收支总额的9.1%,同比减少6.5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经常项目收付总额110.8亿元,同比减少55%;资本项目收付总额54.8亿元,同比减少19.2%。全市跨境人民币收支净流入9.16亿元,同比少流出58.4亿元,扭转了上年以来的净流出态势。
2017年,受监管政策加强以及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高发等因素影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速度放缓。全市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50亿元(其中短期融资券13亿元、中期票据18亿元、超短期融资券19亿元)。发行利率区间为4.6%—6.0%,融资成本趋于上升,发债优势明显下降。
在金融市场利率高企、社会流动性略有趋紧的情况下,12月份温州市监测到的民间借贷综合利率15.21%,同比上升1.46个百分点,监测到的样本点借贷规模也有所增长。2017年,全市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25405件,标的额171.9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4.2%和5.4%。受理金融纠纷案件18286件,标的额230.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4.5%和36.5%。
2017年,温州市中心支行指导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及时调整发展计划,处置相关资产,实现表外理财、应收及预付款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等MPA政策变化的平稳过渡。12月末,全市法人机构广义信贷同比增长8.95%,比年初下降9.89个百分点。引导法人金融机构逐步改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容忍度,三季度全市法人金融机构平均容忍度T为0.16%,比二季度下降0.4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辖内法人机构MPA结果为A档13家次,B档41家次,C档3家次。严格落实信贷调控要求,引导法人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投放,确保总量不突破、结构更优化。2017年,全市法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236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温州市中心支行积极探索再贷款管理方式创新,积极发挥再贷款对农房抵押、金融扶贫、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力度,促进各项信贷政策有效落地。明确扶贫再贷款五类重点支持对象,累计申请18.78亿元扶贫再贷款限额,推动扶贫小额信贷的增量扩面,年末,全市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余额4.22亿元,累计受益农户1.07万户;累计给予乐清、瑞安14.8亿元支农再贷款限额,定向支持农房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累计设立5.5亿元专项额度定向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受益科技型小微企业273户。同时,温州市中心支行实现纸质商业汇票通过票交所系统再贴现模块办理再贴现业务,不断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全年累计办理再贴现4.42亿元,其中,电票再贴现3.96亿元,对小微企业签发或收受票据的再贴现占比为77.8%。
2017年,市委、市政府着力提升小微园建设水平,解决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环境问题。为此,温州市中心支行专门出台加强小微企业园建设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开展“服务小微企业成长金融对接周”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年末,全市银行机构支持小微园贷款余额61.99亿元,比年初增加24.49亿元;全市小微企业球速体育welcome贷款余额1894.93亿元,比年初增加163.16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52.3%。强化创业创新的金融服务,出台温州市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推动建立创业担保基金3.7亿元,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7亿元。引导全市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平台建设和重大技改项目的金融支持,积极推动科技金融中心启动仪式系列活动,助力浙南科技城建设。年末,支持浙南科技城贷款余额121.59亿元,比年初增加61.04亿元;支持特色小镇贷款余额为56.92亿元,比年初增加23.16亿元球速娱乐。
积极鼓励法人金融机构参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存单业务规范有序发展。全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发行同业存单1331.3亿元、大额存单10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1%、429.1%。继续加强存款资金招投标定价管理,督促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浙江省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会议纪要相关要求。虽然金融市场利率有所上升,但温州市贷款利率水平总体保持了微降趋势,有力支持了企业降本增效。全年温州市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6%,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利率5.23%,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
2017年,温州市中心支行着力引导金融机构落实绩效考核、资源配置、信贷授权等制度安排,指导乐清、瑞安两地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市场化处置的政府兜底保障机制,加快推进试点工作,争取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温州经验。目前,乐清、瑞安已建立农房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到位风险补偿资金1000万元,并赋予风险补偿金安置周转、农房变卖补偿、本金损失补偿等功能,试点配套机制建设基本完成。在机制创新的保障下,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业务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14.87亿元,比年初新增13.74亿元,其中乐清、瑞安两市余额分别为54.41亿元、46.68亿元,比年初新增5.20亿元、4.58亿元;农房抵押贷款不良率0.99%,比年初下降0.37个百分点。
2017年,温州房地产市场交易较为活跃,特别是主城区及核心区域的房价涨幅扩大,商品住宅库存持续下降。针对房地产形势变化情况,温州市中心支行与住建委、银监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预售资金监管和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应在受理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向住建部门查询借款人家庭住房套数情况,根据查询结果,在执行现行住房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差异化确定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强化对消费贷款用途的审核和资金流向监测,防范消费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2017年,全市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各项贷款增量的51.6%,同比下降10.2个百分点。
2017年,温州市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全年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收入水平提升跨级,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消费支出较快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但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慢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依然扩大,消费意愿不足,消费结构有待优化等收入消费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需着力破解。
2017年,温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85元,增长9.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66元,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54元,增长9.4%。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627元,增长9.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663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69元,增长9.3%。
2017年,温州市居民收入水平跨台阶提升。全年温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85元,突破“四万元”大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39元,居全省第6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66元,突破“五万元”,高出全省605元,居全省第6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54元,突破“两万五千元”,高出全省198元,居全省第8位。
2017年,温州市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全年温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1%,居全省第7位,增幅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居全省第5位,增幅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9.4%,居全省第4位,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温州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出全省平均0.3个百分点。
2017年,温州市城乡收入比缩小。全年温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0.9个百分点,增幅差距较上年扩大1.2个百分点,扭转了上年的城乡收入增速“倒挂”现象。
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6:1,比上年缩小0.02,接近全省平均水平(2.05)。
2017年,温州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稳中较快。全年温州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2792元,同比增长8.6%,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为26600元和14882元,增长8.3%和8.7%,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7%和54.8%。主要得益于温州经济稳中向好、充分良好的就业状况、机关企事业工资收入水平提升。
2017年,温州市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长活力迸发。全年温州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8205元,同比增长8.2%。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为9186元和6168元,增长7.8%和8.6%,增速较上年提高0.8和2.6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全体居民人均一产经营净收入为542元,同比增长19.3%;二产经营净收入为2608元,同比增长3.9%;三产经营净收入为5055元,同比增长9.4%。主要得益于温州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此外农业增产、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村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有力助推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
2017年,温州市居民财产净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全年温州市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6972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1%,同比增长7.3%,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的有力补充。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为9679元和1350元,增长6.6%和7.9%。城乡居民红利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8.6%和24%,拉动财产净收入增长2%和8.5%。农村财产净收入稳定增长受益于农村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2017年,温州市居民转移净收入增长彰显特色。全年温州市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5216元,同比增长15.0%,增速领跑四大收入,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为6401元和2755元,增长14.1%和16.7%。主要得益于在外温商寄带回收入、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持续加大,居民医保财政补助、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标准全面提高。
2017年,温州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627元,比上年增加2393元,同比增长9.1%,增幅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663元,同比增长8.7%,增幅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169元,同比增长9.3%,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城乡消费支出比为1.85:1,较上年缩小0.01。
2017年,温州市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9418元,同比增长8.2%,增幅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占消费支出的32.9%,比重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最低。近年来消费结构的多样性使得温州居民消费观念逐步转变,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越来越少,自2015年以来,食品烟酒支出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2017年,温州市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369元,同比增长20.3%,领跑八大项支出,增幅较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全市居民人均居住支出7040元,同比增长8.9%。调查显示,得益于我市“大拆大整”的持续推进,居民对房源的刚性需求间接带动了住房装潢、家用器具、室内装饰品等方面的支出,有效促进了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两大类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
2017年,温州市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4159元,同比增长9%,增幅较上年降低13.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类支出3020元,同比增长11.6%,通信类支出1139元,同比增长2.6%。交通通信支出增速短期内虽然有所放缓,但是增长潜力尚存,主要体现在:一是智能手机带来的各类消费提升明显;二是汽车消费大众化、品牌化带动交通支出。
2017年,温州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111元,同比增长16.2%,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占消费支出的10.9%。其中,文化娱乐类支出1437元,同比增长19.3%,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我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团体旅游、电影话剧演出、体育健身等享受型消费支出逐步成为居民新的消费领域。
2017年,温州市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861元,同比增长5.5%,增幅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517元,同比增长2.7%,增幅较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衣着、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增速虽然转负为正,但是增速不高,主要是由于网购和微商等新型购物方式的盛行,低成本的销售平台也大大降低了衣着、生活用品等物品自身的成本。
2017年,温州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市场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创2012年以来新高。温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年扩大1个百分点,结构性涨价特征明显。
在国家“三去一降”的大背景下,温州市工业生产者价格总体稳步上升。2017年,温州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涨幅较上年扩大4.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2%,涨幅较上年扩大7.6个百分点。
(一)同比呈平稳上涨态势,环比以小幅上涨为主从同比情况看,1—2月份受春节错月影响,涨幅波动较大,从1月份的2.7%回落至2月份的1%。此后受居住类价格的持续上涨影响,同比涨幅逐月攀升,至8月份达到2.9%,为全年最大值,随后各月涨幅在2.7%—2.9%间波动。从环比情况看,全年各月涨多跌少,1—2月份受春节错月与节日效应影响,环比分别上涨1.4%和0.5%,3月份随着节后商品和服务价格陆续回落,环比下降0.5%;5—8月份后受禁渔期提前和温州“大拆大整”行动带动房租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环比涨幅分别为0.2%、0.1%、0.4%和0.3%,9—11月份总体平稳,12月份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环比涨幅有所扩大。
(二)八大类价格“七涨一跌”,居住类贡献突出2017年,温州市区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呈“七涨一跌”态势,其中:居住、医疗保健、衣着、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食品烟酒分别上涨6.6%、2.4%、1.8%、1.5%、1.3%、0.8%和0.4%,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1%。居住类价格上涨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6个百分点,涨价贡献率达到65.8%;医疗保健影响程度次之,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2个百分点,涨价贡献率为6.9%。
(三)服务项目价格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因2017年,温州市区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3.8%,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6个百分点,明显超过食品(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个百分点)和工业品(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7个百分点)作用。在调查的所有基本分类中,价格上涨占43%,价格持平占49.3%,价格下降仅占7.7%。主要特点:一是居住服务价格全面上涨。受2017年温州市区房地产热销和“大拆大整”深入推进等多重因素影响,居住类服务价格“水涨船高”。其中私房房租、中介费、公房房租、家政服务、装潢维修费同比分别上涨8.8%、8.7%、4.9%、3.8%和0.5%。二是消费结构升级推高交通和文娱服务类价格。随着居民服务消费结构转变升级,催生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以及相关的交通出行等新的消费热点,该类服务项目价格逐年上涨。2017年交通费和文化娱乐服务同比分别上涨5.1%和3.2%,合计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1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景点门票、电影票、长途汽车、旅行社收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7.8%、9.5%、6.7%、5.2%和0.6%。
(四)食品烟酒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大幅弱化2017年,温州市区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0.4%,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8%,是2006年以来温州食品价格首次下降。食品烟酒价格上涨仅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1%,拉动力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主要特点:一是鲜菜价格指数创2006年以来新低。受农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和全年气候相对平稳影响,蔬菜供应充足,鲜菜价格保持低位,全年鲜菜价格下降11.6%,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食品价格下降的首要因素。二是猪肉价格周期性回调。受养殖周期波动影响,全年猪肉价格下降2.5%,而上年上涨达15.1%,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0.1个百分点,是拉动食品价格下降的第二大因素。三是水产品价格维持涨势。近年来随着养殖成本和捕捞成本的增加以及居民消费习惯的转变,水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近五年平均涨幅维持在6%左右。2017年水产品价格上涨6.7%,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个百分点,其中虾蟹类、淡水鱼、其他水产品及制品价格分别上涨16.4%、7.4%和4.1%。
(五)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受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措施影响,2017年煤炭、钢铁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全年温州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影响终端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全年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1%,连续12个月保持上涨态势。主要特点:一是燃油类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拉高生产成本影响,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2.2%、9.3%和8.5%,成为拉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二是部分药品类价格上涨较快。受原料价格上涨、监管成本上升以及部分药品招标价格调整的影响,中药、西药、滋补保健品价格分别上涨8.2%、6.6%和6.8%。三是家用消费品类价格以降为主。受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影响,通信工具、文娱耐用消费品、交通工具、家庭日用杂品价格同比分别下降8%、1.9%、1%和0.7%。
(一)出厂价格同比持续上涨,环比“之”字型波动从同比情况看,1月份出厂价格同比由负转正,此后2-9月份涨幅连续扩大,10月份,涨幅创78个月以来最大值,达到3.4%,11、12月份涨幅略有回落。从环比情况看,各月环比“10涨2跌”,走势上下波动呈之字形。其中上半年涨幅逐月缩小,至5、6月份环比均下降0.1%,为全年最低点,7-9月份重现上涨且涨幅逐月扩大,之后涨幅再度回调。
(二)生产资料价格涨势领先,生活资料价格相对平稳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类看,2017年,温州市生产资料类产品出厂价格同比累计上涨2.8%,影响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9个百分点,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导因素。其中,加工工业价格上涨3%,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9%,采掘工业价格持平。生活资料类价格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6%,衣着价格上涨0.9%,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6%,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1.3%。
(三)大类行业上涨面广,指数贡献集中度高2017年,在温州市调查的31个大类行业中,产品出厂价格同比呈“26涨2平3跌”,超过八成的大类行业价格上涨,涨价面较上年扩大19.4个百分点。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且环比上涨延续时间长。从影响程度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与造纸和纸制品业价格上涨是主因,五大行业拉动出厂价格上涨约1.4个百分点,对总指数的拉动率高达三分之二。
(四)九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全面上涨2017年,九大类购进价格呈现全面上涨态势,其中涨幅超过5%的有5个大类:木材及纸浆类、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黑色金属材料类、化工原料类与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同比分别累计上涨10.8%、9.9%、8.6%、7.1%和6.2%。其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受到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政策和环保治理投入等方面影响,价格涨幅与上年比提升最大,拉动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个百分点。从影响程度看,化工原料类与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拉动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约2.7个百分点,贡献率接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