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杨源火车站,比平时又热闹了一些。特别是临近16点时,候车厅内来了不少学生,他们在车站专门划设的学生等候区里,一边嬉笑玩闹,一边等待着自己的“校车”。16点46分,一趟列车驶入车站,学生们开心地跃上月台。结束了7天长假,学生们要乘坐这趟列车,去清流县城返校读书。有学生指着火车告诉我们:“看,这就是我们的校车!等到周末你再来,那趟校车更牛,是复兴号‘绿巨人’!”
那趟更牛的校车,我们已经见过。在清流县,有近300余名农村学生,每周乘坐火车往返于乡镇与县城之间。那趟穿行在大山里的“绿巨人”校车,拉近了学生们的求学路。国庆节前夕,我们在清流县,感受着祖国发展为这个微小群体带来的真切改变。
福建省西部,武夷山的余脉向南延伸,遇见同样源出武夷山的龙津河,这里,就是革命老区清流县。这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仅11万出头,山多人少、村落分散,很多乡镇没有条件兴办初高中,孩子们只能到县城求学,对他们来说,交通成了一道坎。
清流县第一中学高三学生杨晓烨的家,住在清流县灵地镇杨源村,这里距离县城有近60公里的山路。
刚上初一时,杨晓烨每周日、周五,要坐中巴车往返于杨源村和县城。那时候,杨晓烨乘着中巴球速娱乐,要在弯弯绕绕的山路上晃一个多小时,“经常到了学校,脑袋还是晃悠悠的”。
直到初二刚开学一个月,杨晓烨发现,那条长辈们老挂在嘴边的“浦梅铁路”(福建南平市浦城县至广东梅州市)建宁至冠豸山段终于通到了自己家门口。
这条铁路,在福建被称为“苏区振兴路、产业发展路”。它结束了福建清流等原中央苏区县不通铁路的历史,更将闽西北的革命老区一下子拉入了环福建铁路通道。
事实上,这条铁路启动建设的2016年,正是我国铁路大发展的阶段,那年9月,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高铁加其他城际快速铁路已构成了中国4万多公里的铁路快速客运网。铁路所经之处,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
杨源站就在杨晓烨家不远处,开车5分钟,步行20分钟。如今,她和同在一所中学上学的弟弟杨海斌一起,搭乘从龙岩驶往赣州的K8752次列车,半个小时就能抵达县城;周五下午,他们又乘坐开行于福州与厦门间的C875次列车回到杨源,这趟车由复兴号“绿巨人”当值,仅需24分钟。
原来乘坐中巴车加上县城公交车,单程需要近两个小时,如今火车加上公交车,只需要1个小时,路上的时间节省了一半。
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花费。中巴车车票17元,而火车票价仅需11元,球速娱乐未成年还可以享受半价优惠。
不仅是杨源村,附近3个乡镇的300余名学生都过上了坐火车上下学的求学生活。
把火车变成“校车”,不是换个交通工具那么简单,其背后要破解的难题还真不少。
在清流县城关中学读八年级的李嘉欣今年刚满14岁,此前,她就遇到了买票难题。
根据铁路部门规定,未满14岁的儿童无法单独乘车,儿童票也不能单独在网上购买。“总不能每次都需要我们陪着坐车吧。”母亲林清凤说,如果这样,孩子只能继续坐中巴车去上学了。不止李嘉欣,七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未满14周岁。怎么办?
得此消息后,杨源站站长杨云涛将情况向上级部门反映,球速娱乐很快得到反馈:对于乘火车通学的学生,由承运人在旅途中承担一定监护责任,未满14周岁学生可单独购票。
经过协调,一条专为未满14周岁孩子乘车开辟的绿色通道打通了:先由学校提前统计需要乘车的学生名单交给车站,车站根据名单为这些学生办理购票以及乘车手续;同时,车站做好上下车的组织安排,保障学生安全。
据清流站站长杜刚回忆,一开始,C875次列车16时到达清流站,那时孩子们还没有放学。所以,学生们只能坐着火车上学,坐着中巴车回家。
首先,是铁路系统为孩子们改了时刻表。经过永安车务段的多次调研并提报列车开行计划到上级部门,列车前后调整了3次发车时刻,最终确定在18时56分到达清流站,刚好接上放学的孩子们。
清流站距离孩子们上学的城关中学、实验中学等距离不短。为此,清流站主动对接县运输发展中心,经过多次磋商,清流县闽通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根据学校放学时间,以及火车站列车开行点,动态加开了6趟从各校直达火车站的公交车。现在,火车到站时,公交车已在门口等候,孩子们下了火车就能上公交。
打开杨云涛的微信,能看到很多家长们的留言。“我要晚点到,让孩子在车站等一下。”“东西丢在车站了,你先帮我收好。”
一趟“绿巨人”校车,拉近的不仅是山区与学校的距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球速娱乐。
“每次送孩子到车站,就能看到工作人员守在门口,他们带着孩子买票、过安检,看着就放心。”杨晓烨的父亲说。
“家长选择让孩子坐火车去上学,这对于我们铁路部门来说,就多了一份责任。”杜刚说。
这份责任,也体现在车站的点滴变化里。在候车厅,清流站专门设置了学生候车专区,还放置了自习小桌子、充电式可移动小台灯。候车时,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写写画画、看看书做作业。每逢周五,当值的工作人员就会化身“大家长”,为孩子们护航。引导买票、提醒不要落下东西、开设专属检票通道、安全呵护送上列车……而在杨源站的候车厅里,则设置了阅读角,上面整齐码放着书籍,还提供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
也正是在这点滴变化中,我们感受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国重器的涌现上,更体现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之中。
在福建的山区里,一个13岁的娃娃都知道动车“绿巨人”的时速是160公里,“如果是高铁,那更快,时速有300公里!”过去从没出过大山的中学生,如今也自信地告诉我们:“我一开始不知道怎么买票,怎么上火车,现在好熟悉啊,爸爸妈妈都没我了解。”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5年来,这句话的生动注脚,球速娱乐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在浙江舟山,一艘专属医疗船每月两次停驻偏远离岛,为岛上居民送去省级医院专家,遇到现场解决不了的病情,医生还会戴上5G+AR眼镜,与远在杭州的专家同步会诊,让群众足不出户看上省级“专家号”。
在四川成都,名校成都七中的网课内容,每天都会通过卫星信号发出,传输至云南寻甸县、西藏日喀则市等教育薄弱地区的学校教室中,一块屏幕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轨迹。
充满生机的故事,轮番上演。正如C875次列车,一直穿梭在青山绿水间,绿色的车厢载着祖国未来,这是复兴号,也是未来号。